案例簡介 Case description
場地現狀
建筑占地約1.5畝,房屋面積600平方米,是一個本土合院式建筑,目前處于廢棄狀態。由于年久失修,舊有磚混結構房屋的屋面、橫梁、內墻已經大面積坍塌,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房屋外墻由于采用西山傳統的石砌基礎,只有局部破損,整體較為完整。在合院內庭有四棵高大挺拔的水杉,合院墻外有五棵生長期約500年的古樟,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古樹,是當地人納涼、閑聊的好去處。
設計定位
五樟庭的名字也因場地而得名。項目的意義是以記憶與場地為基礎的。歷史、當下與未來之間的并置探討,并不只是對廢墟與新生的考量,而是一種重疊與重構。當新的變舊(廢棄的村塾小學),舊的消融進時光(老的服裝廠外墻),更新的(五樟庭文化會客廳)又再會出現后,此時的新舊又是怎樣的一種姿態,這便是這個項目的挑戰。設計基于蘇州的江南水鄉村落文化與古典園林文化特點,尊重歷史、融入當地、傳承文化、創造價值,打造西山地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鄉村會客廳。
設計策略
記憶是鄉村項目里的文化話題。鄉村項目里總討論文化傳承,修復傳統建筑保留其外殼或許是保留了物質遺產,但非物質的記憶或許更加需要被延續。鄉村未來或許會進入預制化建造、節能環保、社區集中規劃等自上而下的建設模式,但同質化、產品化是需要警惕的。因地制宜,制造差異化生活方式的場所,或許是這個項目能夠實現的一個探索策略。
老墻、古樟、圣堂寺舊址、服裝廠、村屬小學等要素疊加起來是一代代西山人的文化記憶。舊有建筑雖主體結構坍塌但是圍墻基本完整,且在百年古樟的掩映下極具地域特色。與現狀互動,在任何建筑中都是極其重要的。場地自有氣場,在豐富的現狀條件下做建筑是令人欣喜的,周邊的道路、古樹、老墻、太湖、山等都被考慮在設計中,從而打造出屬于這個地域適合的建筑。基于老房子的現狀與場地的文化記憶,設計采取保留老墻、內部新建的設計策略。從老墻里生長出具有蘇州傳統民居特色的新建筑。
設計說明
將新的建筑內退為老墻加固提供條件;北側靠近古樟的部分完全退讓滿足古樹保護要求并留出庭院空間讓來客可以感受古樟之美;南側靠近太湖部分設兩層層高以觀太湖美景;為守住庭院中四棵挺拔的水杉保留了舊有建筑的合院,根據建筑使用需求植入一字型體量并采用折形屋面建立整個建筑的形式契合江南水鄉特色,整個建筑以謙恭的姿態融入老墻、古樟與村落。
為了減少開挖深度影響古樹根系,建筑采用筏板基礎并高于原有地面三個階梯高度,一定程度實現了防潮功能。建筑與老墻脫開最少處六十公分的距離,一方面保證新建建筑筏板基礎與原有老墻加固的基礎互相脫開,同時保證施工作業的空間,另外也是我們對歷史的尊重與致敬;一層內部有窗戶,建立起與原有風化殘破的磚墻的聯系。建筑采用反梁結構,保證二層空間室內在混凝土脫模后呈現完整的素模折面效果。
我們基于古樹保護要求,保留院內的水杉及在硬化基礎上設置休息區,供人們休息和活動。新建的建筑皆采用白色藝術外墻漆和深灰色鋁鎂錳屋面,以當代的方式回應江南水鄉的粉墻黛瓦。
在室內空間上,一體澆筑的混凝土反梁讓二層空間獲得更大的挑空并且不再需要額外的裝飾,一層空間則保留裸露的混凝土結構營造鄉野空間的樸素感。基于這樣“誠實的”建構裸露效果,空間內的空調則放置在飄窗下方進行側出風的設計,同時照明則是疊加了一個老木梁的裝飾構件弱化”燈具”的裝飾性。
古樹往往具有獨特的場域感,當這個具有歷史記憶屬性的建筑和五棵古樹并置時,創造了不同場域的交疊,因而產生了更多趣味性的空間,這種由并置而產生的交集傳達了不同歷史記憶的關系,也是一種建筑與環境間的關系。而選擇以退讓的處理方式(退在老墻內,退到樹蔭外),一方面是對歷史和環境的尊重與保護,同時也意在弱化新建建筑的形式感,使其外部簡單化而增強內部空間的多樣性,以趨于景觀化的姿態融在歷史和環境中。
評論( 0)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