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簡介 Case description
場地現狀
設計場地鳳凰臺位于蘇州太湖中心的長沙島,太湖大橋1號橋南端,是1號橋與2號橋的鏈接島嶼,前往西山必經該島。長沙島是太湖東西山島嶼之一。因島四面環湖,俯瞰狀如鳳凰,鳳凰臺因此而得名。
鳳凰臺原是一處景點,全園占地八畝,構造小巧精深。園內層樓錯落,瓊閣巍峨,有閱波橋、煙雨亭、數帆樓、鳳棲閣、小石山房等景點,但是目前處于廢棄狀態。舊有的混凝土結構的屋面、橫梁只有局部破損,整體較為完整。
坐在風景如畫的太湖畔,該場地不僅提供了絕佳的觀景視角,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記憶。站在鳳凰臺上,游客可以極目遠眺,盡享太湖的湖光山色,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設計定位
我們踏著過去的足跡,將美、信仰與藝術聯系起來,將過去的建筑空間轉變為一種永遠不會改變或破壞的現代形式。廢墟是標記、遺跡、印記,它們也講述了基礎和真理,它們是燈塔、基本點,指引著我們的設計和我們的選擇。
此次改造項目的核心理念是“歷史與未來并置”。設計團隊旨在通過現代設計手法,賦予這座歷史建筑新的生命,選擇耐候鋼板和黑色鋼板作為主要材料,耐候鋼板的自然銹蝕效果與石頭的古樸質感相得益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和諧的統一,既保留了建筑的歷史感,又賦予其現代感。該項目將成為太湖周邊乃至長三角地區有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一張名片,打造一個集文旅度假、高端俱樂部、咖啡廳和藝術文化創作于一體的太湖度假區。
設計策略說明
在接手這個項目的時候,植被已經占據了整個建筑,在石頭的裂縫之間生長。空間設計方面,建筑師并沒有完全移除這種 隨著時間推移而生長的“植物盔甲” ,而是決定尊重它,將其視為“歷史古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筑物空置時保護其免于倒塌。在設計過程中整合了建筑周邊的綠化和景觀元素,使建筑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
拆除了原始的中式八角亭,將其改造成了三個螺旋上升的燈塔,象征著歷史與現代的交匯與升華。螺旋形的結構不僅在視覺上具有強烈的沖擊力,還能引導游客逐步上升,體驗空間的變化與延展。同時優化內部空間布局,重新規劃內部流線,使得咖啡店不僅是一個休閑場所,更成為了一個文化交流和體驗的空間。
業態策劃方面,新的鳳凰臺的功能業態定位多樣化,旨在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除了提供高品質的咖啡和輕食,咖啡店還設有藝術展覽區、文化交流區和親子活動區。藝術展覽區定期舉辦各類藝術展覽,展示本地及國際藝術家的作品,豐富了游客的文化體驗。文化交流區則為游客提供了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舉辦各類講座和工作坊,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室外的親子活動區則為家庭游客提供了一個安全、舒適的活動空間,增強了親子互動的樂趣,盡享太湖的湖光山色。
除此之外,商務洽談區為商務人士提供了一個優雅、安靜的洽談環境。高端俱樂部會員活動場所則為會員提供了一個專屬的社交空間,舉辦各類高端活動,提升了咖啡店的整體品位和檔次。
材料方面,腐蝕金屬的永恒性在成熟后似乎模仿并反映了古老的石頭外墻的紋理。耐候鋼板是一種特殊的鐵合金,經受腐蝕、成熟,并與古老的歷史城墻的紋理相匹配。當代建筑不會與歷史建筑競爭,而是創造一個有凝聚力的整體,其中所有新舊元素齊頭并進。
關于過去與現在的對話,我認為歷史建筑的改造是過去與現代的相互擁抱,許下永不背叛對方的承諾。一個變成另一個,沒有事物會被抹去。在設計鳳凰臺的過程中,我就像一位考古學家,把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事物結合在一起,我不會移除,我會懸掛、捆綁、固定、滑動,而是停留在最初的地面上,停留在原始作品上,用腐蝕金屬揭示了石頭和紀念碑,它將廢墟和詩意的狀態神圣化。
評論( 0)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