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簡介 Case description
在北京這樣的城市里,過簡單的生活是有可能的,珍惜每一天做的事情,包括閱讀這樣放松的時刻,把這當做是一種自我放空,或者成為陪伴成長的童年故事,這樣的空間充滿了回憶,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家。
每一個空間都在講述著自己的故事,這是一間不到600平的別墅,家庭結構為三代同堂,兩個小孩,在優化平面時除了滿足舒適的功能尺度,更多的在為孩子成長而營造環境。
在項目開始前,我們和業主一起反復推敲所有設計細節,連續數月的構思和籌備,精挑細選并購置了不同材質的原材料。
觸摸木材會讓人產生一種天然、溫柔的感覺,當家人光腳踏在木地板上,與這種自然材料為伴,并小心呵護和跟隨它的漸漸老化有一種淺淺的幸福感。
一家人圍坐在壁爐旁,孩子們說著新鮮的事情,老人講著過去的故事,木材在使用過程中所留下的痕跡。它是一種有生命的材料,隨季節的更替而變化著。
既傳統又有新意,以一種極簡的豐富將整個空間變得溫暖且自在,這里還隱藏了家族的深情和記憶,訴說著他們彼此之間的動人故事。
我們設計了一個書之廊道,家里有了面向陽光的書屋,哪里還會沉迷玩手機呢?
孩子的閱讀習慣自然可以養成,從陽光到書架,再到墻面,富有肌理和質感的材料和書里豐富的世界創造了更深遠且神秘的空間語言。
二樓的書房是屬于孩子的,這里與連廊相連。在連廊的書架上取下一本書,來到書房閱讀;每天放學也可以在這里完成作業。
家,既有寧靜禪意,也有平常煙火氣,這是生活的平衡之道。
對居家來說,餐桌即日常,它不僅有美食的呈現,并且是融合了器皿收藏、空間光線等等一整套美學方案,背后是通過不停實踐和把控細節來實現的。咖啡與品酒,日常物件和器皿,生活化又留有藝術的想象。
將陽光引入負一層,從室內到戶外,目之所及,整齊的工具,還有生機勃勃的景觀無不令人心曠神怡。那是“發明”工作室空間,每一把工具,都帶有個人印記,可以完成木藝雕塑,可以制作電路小發明,在生活方式愈發多元的現代,究竟什么才是好物?生活器物的創作者,造物的初衷是什么?我們將業主想要傳達給孩子的造物精神容納進生活的日常。制造理性的美,能讓感性的生活更趨于完美。一流的心性,必有長期累積的技術。長此以往的磨練心性和品格,掌握其道,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
孩子的小伙伴們來家里做客,沒有什么比邊游泳,邊打水仗來得更加快樂,還可以來一場憋氣比賽,娛樂放松、安全鍛煉兩不誤,簡直逍遙自在。
一家人周末聚在一起看個電影,不看電影的時候,是一幅世界地圖,從小便培養世界觀,靜水深流,日子閑適,有關于家的想象,除了陪伴,還有克制、包容和理解。
臥室充分放大原建筑結構的特點,將原有的梁結構經過設計的縝思后,既呼應整體風格,又增加了設計感。
梳妝區的原建筑斜頂也沒有采用簡單普通的包平處理,而是將結構“缺點”變成了空間與眾不同之處。然后延續沉穩靜謐的色調,細致的勾染,一起成全了一室風情的輕靈和悠遠。
獨立的書房是主人的精神世界,空間如人,一個好的空間,從來不是孤獨存在的,她與居住者自身的喜好、性情、閱歷息息相關。
評論( 0)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