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味道」位于淮海中路與余慶路交叉口,徐匯衡復風貌區內,為一處歷史建筑的沿街底商,與宋慶齡故居相鄰,上海百年歷史建筑武康大樓僅一路之隔,所在的位置有武康路、興國路、淮海路、天平路、余慶路,五條道路交匯。
「藝術的味道」通過建筑外部連廊與沿街店鋪聯通,往來的人群由連廊穿行,或在此停留,觀賞對面的武康大樓,恰好將流動的人群與建筑一同納入取景框之中。
內部設計中,設計師意圖創造一處極具想象力的空間,成為藝術愛好者們的一處自留地,讓藝術交流能夠自然而然的發生。內容的趣味性讓原本均質的時間長度發生“褶皺”變化,提升了到訪者體驗的質感。
廊下的入口位置并不突出,設計師選擇采用未來與現代,原始與自然的反差元素融入空間設計語言,塑造一處令人群向往“探究”的地方。入口采用W型現代折疊門,一改平鋪直敘的開門方式,玻璃門上采用涂鴉字樣,營造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凸顯入口形式。
藝術的味道原本集約空間需要容納藝術展示,茶吧,活動等功能,設計師試圖在藝術和潮流之間找到愉快的平衡,褶皺感的屋頂采用倒膜處理呈現大小,半徑不一的內凹形態,吧臺墻面開洞,作為與備餐區的互通界面,整體利用燈光的加持,仿佛置身于宇宙。
屋頂處理難度大因此耗時長,頂面結構利用grg開模,數字扭曲生成模型,在現場組裝設計完成,確保預設中的精確度的同時,能夠靈活高效的應對現場環境與勘測的偏差。吧臺造型借鑒船體,呼應原名諾曼底公寓的武康大樓,通體包裹亞克力燈箱,原本空間之中的結構柱被作為燈柱包裹,發出漸變光線。
正如空間所需的復合功能,內部陳設家具與室內設計一體化開展,滿足收納展陳,不定期舉行的藝術交流活動,及日常經營等使用,桌子可分可合,桌面形狀略有差異,而拼合的一起則構成一張完整的幾何長桌,折線型單人椅外觀隱藏支撐架,內部是由鋼板焊接組成,在由板材封面完成,椅子的支撐力被包裹在柔和的板材下。
心理學家葛妮瑞特·舍澤爾曾經說過:“溝通的意義不僅在于傳遞信息,更重要的是建立情感紐帶。”
空間的內核卻不僅限于表達想象力,「藝術的味道」集結一批蜚聲內外的知名藝術家,及當代嶄露頭角的青年藝術家群體,同時開放的迎接形形色色的訪客,讓空間與城市,藝術與大眾得以深層交互。
如今,藝術不再是社會的背景色,而是更直接的去影響城市更新、生活方式以及商業語境,淀川設計打造「藝術的味道」復合空間,與城市發展的呼吸同頻,并期待發生長尾效應,當藝術不再被束之高閣,與城市語境互補,生命力才得以充分釋放。
盡管在流量主導時代,圖像帶來直觀的視覺沖擊以及可復制的運作模式,但拉長時間的維度,在對舊建筑或者場地的城市更新迭代過程中,視覺化傳播終究會被場景化的深層體驗所替代。體驗的內核是文化,而藝術作為文化的枝干,此藝術文化空間與城市的未來會產生怎樣的鏈接,「藝術的味道」正以空間場景體驗去回應城市課題。
評論( 0)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