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外觀
“400盒子的社區城市”為個體時代的城市中生活的年輕人,構想了一種新型的共享社區。在城市中那些空置下來的大樓中,把過去用墻壁隔開的私人空間打開,個人的空間設計成為一個不滿5平米的小型可移動的盒子。廚房,衛生間,淋浴間,洗衣間——生活功能安排在盒子之外的公共空間之中,盒子之間的區域可以自由擺放桌椅,沙發,化身公用的起居室,書房。利用大樓現有設備供給水電,盒子家具以內是私人空間,周圍則是街坊鄰里,即社區空間。這種社區性源于胡同、弄堂等傳統空間。在胡同里,家具從室內延伸到室外,既具備私有性質,又具備共有性質,拓展了社區空間。這個方案的基本構想是把個人占有的私人空間縮至最小,為周圍騰出寬闊而豐富的公共空間,把整體打造成一個城市,或一個家一般的共享生活空間。
△軸測圖
每個人的房間由兩種要素組成——包含單人床的盒子,以及盒子的外面可以自由組合的家具。盒子的下面安裝了滾輪,可以自由移動。家具組合包括了玄關柜、書架、衣柜、工作臺、書房等不同類型,可以根據各種住戶的喜好和需求自由選擇后組裝在盒子的外壁上。例如 :喜歡書的人可以選擇大書架和書房創造自己喜歡的閱讀空間。把自己喜歡的書放在書架上, 坐在沙發上閱讀,經過的人通過觀察主人喜歡的書籍和家具陳設,有著相同喜好的人自然就會產生交流并聚集到一起。如果移動盒子,聚集幾個愛書者之家,周圍空間就變成了圖書館,變成像朋友家的書房那樣半公共的曖昧的共享閱讀空間。如果把所有的書都貼上IC標簽,就可以使用電腦或者手機,對自己的書和現有共享書籍的位置進行簡單管理和查詢。此時,書已經不只屬于固定的某個人,而是變成了大家可以共同使用的物品。同樣,喜歡衣服的人也可以組裝更多的衣柜,掛在里面的衣服變成了交往的契機。
△盒子內部
這個住宅方案,并非一個獨立的項目,而是提出了一個系統,由于這是一個可簡單組裝的居住空間,因此與傳統意義上的家不同,無需現場施工,在附近的家具廠的流水線上即可制造,完成后運至需要建筑中,完成對建筑的改造。在當代的中國城市,曾經的工廠很快便會成為閑置的建筑。輕工業已經轉移到中國的內陸城市或者東南亞國家。該方案將對這些大量的閑置建筑進行改造,打造成一種共享社區,賦予新生。
△社區內的場景舉行各種交流和活動,根據交流和活動的種類不同,共享空間也從大小,形態上發生變化,盒子與盒子之間的空隙更像是城市傳統的街道空間
過去,血緣關系,近鄰關系,職場關系支撐著人類的共同體,但在現代的大城市當中,這種傳統的社會組織已經逐漸弱化,并將消失殆盡。“400盒子的社區城市”則試圖通過分享的價值,以半建筑半家具的可移動生活盒子的模式,探索新時代的共同體平臺——新的家族形式。
評論( 0)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