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簡介 Case description
園里:絕對感知——風景、身體、抽象與自然
?
—————————————————————————————————————
樹和草的自然天性是一樣的,但自然天性也許有許多維度。混凝土可以是自然的,星際空間也是自然的,人性也是自然的,在城市里,你必須擁有一個新的大自然,也許你必須創造這種自然。
——野口勇Isamu Noguchi
?
這是一個平滑的時空之境。它以陌生的方式,離間著日常行為與感知,空白、斷裂、漂浮、抽離、削切、并置、擴大現有語境、剝離既定意義、制造非物質化景觀。但離間并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在純粹的真空氛圍之中,將感知的能量徹底釋放出來,超越物質,以絕對的方式觸碰某種非物質化的體驗。
?
美容院與攝影空間,是這個空間中兩個最重要的空間功能需求,一個被安排在安靜的內部區域,是關于如何實現日常與現實狀態下的個體的美;一個以共享的方式安排在開放的公共區域,是關于如何以攝影的方式表達對于美的理解與認知。在科技發達的后現代,對于美的純粹性,既應該被正確對待,更應該被恰當感知。
?
?
?
?
1-向內傾斜,抽離于日常的硬邊界
與現實環境的離間,從空間入口與外立面開始。
入口通過向內傾斜,剝離出既定的建筑框架,使得建筑外框如同空間坐標系一般得以顯現,而空間立面與“坐標系”之間形成的夾角,則暗示了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角度偏離,以此創造出一個多義的空間入口。
?
高度抽象的外形,未標示的主題,去物質化的表現形式,豐富著空間的硬邊界含義。而形體的割裂與疏離,從另一個維度上,讓這個被擱淺于城市商業大樓底層的介入式空間,獲得了現象上的某種永恒存在,尤其是,當它以不銹鋼金屬板渾然一體的方式,提供了一個試圖遠離物質世界的圓形入口時,抽離日常的表征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強化。
?
盡管空間猶如一個巨大的鋒利物,以非常態的形向插入原建筑腔體之中。但在空間內部,卻又能通過一系列以感知為核心的空間組織方式,與周圍乃至城市的空間生活形態形成對話,挑戰著既有的物質空間觀念,保持著對未來變化的適應性與靈活性。這也便表明,抽離日常正是為了更好的回到日常。
2-接續與斷裂,關于幾何的風景
空間內部可以看作是一個擁有7米挑高的架空層空間。在這里,層高的優勢并沒有被轉換成多層空間的經濟型利用,而是將空間體塊向垂直方向上拔高,在頂部留出一定的間隙,打破傳統空間的閉合形式,并讓墻體以絕對的體積感和雕塑感,在接續與斷裂之間,形成連續的關于幾何的風景。
?
體塊狀態之下的墻面,擁有著一定的厚度與敦實感,空間在形體與形體之間的變化關系中,創造著幾何特有的豐富性與抽象性。但白色又讓有著一定厚度的墻體有了輕盈漂浮的可能。視覺體積感在白色的暗示下,變得曖昧而更有感知意義上的張力。
空間的復雜性與對物的觀法,在這種經驗的矛盾時刻,開始顯現出它的魅力。
?
斷面的墻、被切割的邊角、三角體塊展現出的動態性、墻體在落地時的懸空、以及圓形孔洞與方形孔洞在墻面上的均勻排布,這些看似穩固的幾何形體,卻將空間置于一種流動的狀態之下。當體量的組合被一再延伸衍變,空間感知便越有可能得到強化,“神秘”的生長力量從中凸顯出來,在整體上成為“風景”最靈動的一部分。
3-瞬時事件,誘發創造性的“場”
?
本質上講,空間是通過事件的方式向我們呈現出它的本質特征的。
但在這個空間的公共區域范圍內,它并沒有向人們描述或者暗示什么樣的具體事件,其本身就像是事件的展開,允許時間即刻性地向所有事件開放以及流淌。這就是展示“在場”的魅力。
?
作為一個給先鋒攝影師提供創作場地的空間,不對具體事件做強制的敘述是一種更為理想的狀態,這意味著把更多的事件敘述權讓渡給了攝影師,讓攝影師能夠通過取景器創造獨屬于他們自己的瞬間事件。即通過人與對象物關系的瞬時狀態,引發對事件的感知,從而體現場所的創造性。
?
這里體現的是一種動態的無中心的空間體系,沒有明確的空間行進秩序與方向,沒有模
式化的空間與功能的對應關系。
游蕩、閑逛、表演、隨意地坐、與另一個自己對話。在所有的行為中,空間通過幾何體塊的穿插,調動著看與被看的視覺關系,創造出一種實驗性的、超越日常經驗的互動導向。
?
在這其中,以一系列斜向圍合的三角體塊所構成的空間陣列,作為少有的與頂部相連接的體塊,似乎具有某種空間儀式感。它用紀念碑式的形體語言,呈現出高度抽象的表現形式,暗示了某種與特定時空相連的狀態。其雕塑性的空間形體,幫助攝影師或游蕩于空間中的其他人,鑒定出重要的空間瞬間關系,定義著空間的重要形態,同時給予空間以全新的概念和能量。
?
4-內在感知,情緒與精神的游離
光如同霧一般充滿空間,將人包被,于是空間并非以其物理的規模與尺度被感知,而是以光的體量與容積被人們所記憶。光,通過鏡面材料的反射與墻面的均質漫反射,使得實像與虛像交疊在一起。空間通透飄渺,失去了慣常經驗的參照,以此進入一種與情緒有關的未知領域。
?
游離中的情緒被物所捕捉,精神性最終脫離物質本體得到最有效的回應。
紅色的閃爍物,在藍色的暗夜之中漂浮,猶如低沉于地底的太空艙體;平臥于水平地面的幾何體塊以及造型原始的金屬裝置,激發起了蕪雜的內在感知,并暗示著藝術在反復升華后又回到了最原始的狀態。
?
這是一種強調回到人類內在感知、激發環境多重互動的設計思路。抽象的群體性雕塑,使得互動經驗在整體意義上延綿,其所產生的是一種非物質化的內在共鳴。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精神性空間效果,既平衡了空間結構和平面布局中工具理性的一面,也塑造了在技術文明全面發展的時代,精神性價值與內在感知也有充分飽滿的可能性。
5-新的自然,技術文明之下的生長
?
在非自然的構筑物中,認領自然,是園里最生動、最先鋒、最具有顛覆性的嘗試。如果說把幾何體塊的組合變化理解為“風景”,只不過是一種形體美學觀念下的浪漫,那么在非自然的構筑物尋找自然,將有可能在不久的未來成為一種現實語境。
?
在空間的地面處理過程中,地景鋪面的碎石被大量運用,用于戶外拼接的步汀石延伸成路徑或者區域,柔軟的地毯模擬著草地的狀態,綠油油的苔蘚在絕對距離的觀察之下顯現出山巒起伏的態勢,讓更寬廣的自然狀態下的時空經驗得以駐留。
這些材料以自然或非自然的有機屬性,創造出了一種觀念之下的自然,既拓寬了對于自然更寬泛的理解,也在與幾何立面的碰撞中,在積極與消極意義上找到彼此的價值。
?
空間的生長性,并非僅僅只是時間維度上的生長,在這里更揭示了一種與自然一同生長、且參與空間自然化的整個過程。正如野口勇所言:“混凝土可以是自然的,星際空間也是自然的。”
在這樣的語境之下,幾何體塊的“風景”就是真實不虛的風景,在室內人工構建的“園里”也是真實不虛的園里。
評論( 0)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