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空間設計
代表作
《世茂君望墅》、《禪風中式會所設計》、《竹海風景區 生態中式度假酒店設計》、《》《宿州上海灘大酒店餐廳》......
各位親愛的本本們,你們好!歡迎來到設計本《人物專訪》欄目,本期采訪嘉賓是南京明治空間設計創始人王明治先生。他既是設計師,也是一位大學教授,在探索東方美學文化的設計路上,找到了自己的設計方向——重建漢人建筑美學。今天,讓我們跟隨設計本小編,一起聆聽設計師王明治的設計里外事。
設計本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王明治。非常高興來到設計本和大家一起探討設計美學。
據我所知,您既是明治空間設計創始人又是大學副教授,并在這兩個角色轉換中顯得游刃有余,并且多次獲得各種獎項,您是怎么做到的?
教師也是眾多職業中的一個普通職業,只不過巧合的是我們為了教學也要不斷的提高自己對設計技能的把握、對美學更為深入的研究,我們這個行業有句話叫教學相長,而且我的本科老師、研究生老師、高研班老師很多都是實踐能力豐富、國內著名甚至世界知名的設計師,他們都有自己的設計事務所、我這也算是以他們為榜樣自勉吧。因此二者只是名稱不同,在做設計這件事情上所做的都是一樣的。要說特別的地方就是,也許我們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形而上的東西---對于美學品質的探索。
設計中您倡導禪意和生態美學的融合,并提出重建漢人建筑禪風美學,是什么機緣下讓您萌生出這個極具挑戰的理想?
因為我們的教學工作需要寫一些研究論文(個人在清華美院學報等發表過十余篇設計論文),那么我們要看一些相關著作,這也是我們和公司里成長的設計師不同的一點。另外我研究生階段的研究方向就是生態美學和生態材料,高研班階段華人著名的設計師蔡潔、陳紹正韜、DANKUAN等老師都經常提到禪風美學是東方文化很重要的一個貢獻。
加上個人實踐過程中的一些領悟吧,我覺得二者有很多共性可以打通,也作為我在形式上的一個探索。生態美學強調人和環境、宇宙的共生關系,叫詩意的棲居;禪宗強調的人對自然的領悟和內在的欣賞,摒棄那些外在的浮華和干擾。這兩者都是非常后現代的美學思維,他們共同點是都關注人和宇宙最終的存在關系,如何達到一種共生、寧靜的美感,區別是西方的生態美學強調邏輯思維,東方的禪宗強調抽象的內省和極簡概括。因此我覺得把兩個文明比較有價值的部分做對比或者補充是非常有意義的。
當然我們并不是要把傳統簡單的用符號拼貼,掛燈籠啊剪紙啊那些,那些恰恰是外在的、缺乏思維能力的、反禪宗的。禪提倡的是不借外力、直指內心的感受和概括抽象能力,這和西方的極簡主義也非常有共鳴。日本把禪宗和神道教結合后產生了詫寂美學,對現代世界影響非常大。我們要探索的是,在各種風格流派的設計實踐中,把生態美學的共生概念和禪宗的強調直觀體驗這些美學訴求應用進去,來建立符合現代語言的新中式美學體驗。
禪,是謂觀照自心,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悲天憫人,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境界,您是如何把這種思想賦予到設計之中的?
禪的向內看,并非是虛無主義,而是說擺脫瑣碎、外在造型的干擾如何去抓住你最想要的那個審美體驗。我們所有的藝術活動最終都是為了影響自己以及他人的心弦。因此關于禪風美學實踐,先考慮清楚業主、項目現場、設計師三者共同融合后能夠產生的最佳審美體驗是什么,也就是禪宗的內觀。我們在項目開始前期希望有一個安靜的時間來思考,項目本身需要什么樣的氣質和最基本的結構。
關于寂,并不是簡單的安靜或者沒有。而是說希望影響觀者,最終看見我們項目的時候,可以摒棄干擾直接觸動大家的審美共鳴。寂是一種對現場本質的直接體驗,不被各種裝飾符號帶走、干擾、混亂的直接性。
您理想中的禪意生態美學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形態,可以給我們簡單描述一下嗎?
“詩意棲居”是生態美學提出的,大意是人類詩意的棲居與大地母體之上,這里很重要的就是人與環境的共生息關系。而中國禪風美學,一直追求的是人對宇宙關系的認知和感受并從中得到最終的快樂和寧靜。也就是說中國美學從根子上就認為人不僅僅要詩意的欣賞自然,更是自然母體的從屬,只有我們與自然世界可以你中有我的心意相通后,才會有真正的美學價值。
因此簡單說禪風生態美學所追求的就是,建立一種可以讓大眾摒棄干擾、直觀的感受到人、環境、空間之間直接、詩意、關照內心的審美體驗。
您的作品多以禪風中式為主,而許多人認為中式風格太過雕梁畫棟、古板呆滯,沒有輕松寫意、時尚靚麗,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胡適說過‘漢人文明歷經千年演化,于宋朝達至頂峰’。宋是一個什么樣的朝代呢?宋詞、天青釉、明式家具(其實誕生于宋代宮廷)他們共同特點是簡約卻充滿人文張力。如果我們說宋風格的話,你無法用前面那些詞匯來形容。相反他們強調內心體驗、自省克制,其實這就是人類史上最早的簡約主義。宋元繪畫和詩詞的成就并不比蒙娜麗莎和哈姆雷特差一分,甚至更加觸動人的心性。
我們中國年輕人無法接受的中式,是后期的繁瑣重回原始裝飾主義后的中式,被理學象征觀念所笨重化了的中式。至于原因這里不多言。像我們的春晚,張藝謀晚期的電影,形式堆疊、精工細琢,然而很多人看了覺得眼睛滿滿、很累心但不觸動心靈。
而禪風思想起源于南北朝、興盛與唐宋。自元之后迅速衰落,盡管現在大陸寺廟仍然用這個名詞,但是禪風美學和精神的繼承卻需要另外別論。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否定中國古典美學就不如現代西方美學或者說不會被未來接受,如何被未來被世界所接受,就是中國設計界、美學界共同努力的事情了。我們應該將東西方文明精華的部分互相學習融匯,用再創造來發揚我們的精華部分,禪可以很現代(喬布斯的蘋果手機就是他習禪后的結晶),禪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種東西方風格,這是中國設計界的責任,也是對世界最大貢獻,畢竟世界不需要100個西方,東方只有一個日本還是不夠的。
您在《禪風中式會所設計》中,提出了一個“無中萬般有”的概念,那么在具體設計過程中,您是如何體現這個禪風理念的?
簡單說,這個感念還是想通過摒棄干擾,利用結構直達空間應該呈現出的氣氛和美學特質上。我不想讓中式都是些符號,那些是死的而且太浪費。我想弱化室內的表層裝飾,讓建筑結構和窗外的原野風景成為一體的、連貫性的觀感體驗。
《世茂君望墅》是一個現代風格的別墅,彰顯了建筑應有的高端和豪華,能不能和我們詳細介紹一下這個作品?
這個項目業主是私營業主,基調風格選擇的是ARTDECO這種西方古典風格,但是我利用禪宗觀念,把建筑原本復雜的結構大量簡化掉,同時簡化空間顏色信息,盡量讓空間流轉起來并且視野變大,增加戶外景觀的融入感,讓業主最終于其中得到放松、寧靜又不失身份感的感受。這個項目也獲得了2015年江蘇省室內大獎賽一等獎(政府舉辦的權威雙年展)。
建筑設計不僅要有美學之感,還要滿足我們的生活需要,您的設計在這一點上十分突出,您能談談這兩方面您是如何兼顧到的嗎?
關于功能與形式,在現代主義時期強調的是形式必須服從功能,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絕對的簡單的一方讓位另外一方并不是高級的審美方式。還有第三種方式就是最終使用者的內心感受作為目標。因此我們認為首先不能給功能制造障礙、其次讓功能合理、同時讓人內心放松、得到審美上的寧靜感、從屬感。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內心的感受,這是后現代的美學思潮,也是禪風的訴求。
聽說您十分喜愛旅游,上半年還去過泰國,有什么收獲嗎?了解到您愛好宗教,并游歷于印尼、泰國、日本等宗教盛行之地,是在追尋某種精神信仰嗎?
宗教本身的使命在于抑制人類的惡本能,培育人類的善本能。或者說是如何建設內心寧靜而和善的途徑,這是真正高級的審美、也是藝術的功能。所以我愿意去觀察各個國家的宗教,看他們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且社會學有句話是說,宗教是一個國家大眾版的哲學。至于個人信仰其實我是文化基督徒,不過美學上我堅信禪風美學具有很好的后現代性,值得大家一起努力挖掘、創新,展現給世界。
設計師是建筑文化的傳承者,您覺得作為影響人們居住體驗的室內設計師,應如何傳承東方文化精髓?
哲學上有句話‘藝術將人類從粗野的情欲中拯救出來,讓人類優雅’,因此設計師如果想向更高階段努力,應該認真的關注下美學方面的思考和選擇。畢竟我們的工作無論好壞都會影響一部分人群內心一段時間,這是榮幸也是壓力。
設計和所有工作一樣分形而下的技能和形而上的美學觀兩個層面,作為創意工作者,我們是讓觀者看著我們麻木拼貼符號抄襲過去,還是和觀者、環境、空間互動一起去營造一個與自然共生、與內心直觀共鳴的空間作品?這正是一個設計師的中式精神體現。
未來,您對公司的規劃是什么呢?
前面提起過,因為我的那些成功的老師們,都是自己獨立做一個規模不大的設計事務所,他們有的是世界級的有的是國內知名的,這對我而言是個榜樣吧(雖然不能和他們高度相比),與自己比較而言,希望可以做成一個精品的純設計事務所,不求規模,希望在精度上可以不斷深耕。
作為明治空間設計創始人、大學副教授,王明治設計師愛好也頗為廣泛——文學、電影、音樂、宗教以及旅游均有涉獵。美學理念為禪風與生態美學的融合,東方意境與現代理性法則的融合。為重建中國雅致、空靈、寫意、內觀的禪風美學而踐行努力;為融匯現代性、世界性的設計語言而探索。感謝王工今天的精彩分享!親愛的本本們,我們下期再見!
謝謝,歡迎大家來我的博客進行設計交流:http://www.kebaojy.com/sjs/1032127/
設計本官方微信
掃描二維碼,即刻與本本親密互 動,還有更多美圖等你來看!
免責聲明:本網站部分內容由用戶自行上傳,如權利人發現存在誤傳其作品情形,請及時與本站聯系。
?2012-現在 shejiben.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