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您大學并非學的室內設計,后來是怎么入了設計這一行呢?
從事室內設計其實并非偶然,圈內熟悉我的很多朋友都知道,從很小我便拿起了畫筆學習美術,初中考入清華美院附中學習工藝美術,選修了雕塑、雕漆、金屬工藝等工藝美術科目,由于從小便在藝術院校學習,所以在大學時期“三大構成”已經是我學習了的第三遍,對設計可以說非常的了解。加之家中長輩大多是室內裝飾從業者和創業者,當時國內大部分專業設計人員沒有接受過系統培訓,在中國傳統的概念中是沒有建筑室內設計這門學科的,這個行業被統稱為“樣式雷”。可以說長輩們的匠人精神對我的影響也是比較深遠,畢業后在清華美院進修了室內設計專業。所以我一直接觸工藝美術,也就是一直在設計行業中,這是我從小的選擇。
您說“人的成長并非靠年紀,而是靠經歷和你所受的挫折”能給我們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義嗎?
人生猶如一場戲,在每一個轉折點,總有意想不到的邂逅(人和事),挫折也是可以轉化為機遇的,關鍵還是在于心態;遵從內心,所遇皆是歡喜。人的一生是需要去經歷和感受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去感受更多的事,接觸更多的人,嘗試做別人未曾做過的或者不敢去做的事情,每一天都要去接受新的挑戰,這才是人生的價值不是嗎?
您認為作為室內設計師,應該如何在一個已經完成的建筑里面去體現一種新文化?
室內設計相對建筑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建筑的延續,把外觀的元素統一到室內來進行延續和發展,這種設計我不想多說,因為很多時候建筑方就已近完成了。那另外一種,我認為它不是一種新文化,而是一個新生命一個包裹在建筑表體下的新的意識形態,他會從新演繹這個空間,裝點你乏味的生活,在我看來好的設計一定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創作,如大家都知道這里是客廳都知道要放沙發,以什么形態出現呢,顏色的選擇質地的衡量這都需要設計師用心去做考量和推敲了,如果說設法并未以沙發的形式出現但又起到了沙發的功能,我想這就是意料之外,這就是設計的神奇之處。所以好的設計就是“玩游戲”,解開一個個謎底,如果早就知道答案了,那設計就不會精彩!這正是室內設計師這個行業一直存在的必然性。
您說《房山佛子莊第三空間》只用了基本圖紙的,像這種項目在我的印象中得好幾本厚厚的圖來著,感覺圖紙越多就越好拿捏效果,那當時您是怎么把這個項目完成的那么好的呢?
這個項目比較有特點,可以說是個特例,第一業主時間充裕并不催促圖紙,第二我不只負責設計而是全部工程以及軟裝全部委托給我,第三就是業主非常信任我基本沒參與到設計中來,所以這個設計是比較走心的非常能夠把握整體風格,我會在設計前有充足的時間感受這個空間,感受業主的生活方式與習慣,積攢了大量的原始素材,這些都為日后完成這個項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您的新中式作品,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您是土生土長的京城人,城市文化底蘊深厚,所以對傳統元素運用的非常好,能跟咱們說一下您對新中式理解嗎?
中式作品的感覺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早期以“意大利風格”見長,那時候可以說是個超級的“米蘭粉”。隨著年齡的增長,諸多環境使我接觸到大量的中國文化,如字畫、收藏、文玩等都會給我帶來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和共鳴,慢慢的就有了自己對中式的理解和看法。我認為新中式風格運用在當今的室內裝飾中也是與時俱進的,要取其傳統精華,不要一味的照搬設計范本追求相似度,避免出現“斷代現象”。要基于當代人的生活方式且融入當下的社會需求,你可以在軟裝塑造上運用纏枝花鳥紋的布藝裝飾,硬裝上則可以借鑒瓦當的設計符號與元素,既能體現中國傳統神韻,又具備現代感官沖擊。當然,這種穿越不是隨意的疊加和堆砌,他是要建立在自我審美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組合與再創造。
不得不說,國內接受的設計費的業主群相對來說還不是那么多,導致設計師經常在經濟和效果之間掙扎,如何考慮設計方案的經濟性?
這里我想引用“天下無賊”的一句臺詞,葛大爺經典句落“賊輸一眼”來做引句,這句話的意思是講,每個人(不光是賊)往往失敗在一瞬間的小細節上。作為設計師我們是會從經濟角度替客戶省錢,把我們長期積累經驗告知客戶做基礎費用控制,以及為達到一定效果所需要花的經費有哪些,最終控制整體方案費用,讓客戶的經費用到必要的節點,使客戶花最少的經費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就是設計師的價值所在。另外,在軟裝上我們設計師也會把未被人重視的東西發掘出來,它的價值不體現在經濟上,而是是體現在藝術上,就是著名雕塑藝術家羅丹所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把別人不愿意用的“廢物”做藝術化處理,這樣既達到美觀與實用相統一,又可以留住我們美好的回憶,實現物品的最大化回收利用。
出彩的設計都源于靈感也需要激情,能跟我們分享一個你覺得相對滿意作品的創作歷程嗎?
到目前為止自覺沒有做到百分百的作品,怎么講呢?我們做設計進行創意歸根結底還是要配合使用者審美和習慣,創作上的取舍是要更多的滿足使用者的居住需求和審美情趣,它并不能完全表達出我最滿意設計視覺。設計,作為一種私密的創作行為,每個人理解和表達方式都不一樣,呈現的形式,也是千姿百態。拿你提到的這套“四合院”來講,創作過程雖沒有繁瑣“具象”圖紙,但卻需要長時間沉浸在整個空間里,徘徊、游走感受空間氣息和使用習慣,嘗試著把中國哲學的“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的思維,運用到我的設計里去,觀察特定地形空間所帶來地不同時節的濕度、材料不同的變化,為設計的使用者創造出美感舒適的生活方式。這也就是長輩們長說的“不瘋魔不成活”。正如我另一位非常喜歡的超現實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先生所說:“我與瘋子的區別在于我不是瘋子”的意義,我想如果沒有這種“精神”的存在亦不會出現像“高迪公寓”這樣偉大的、跨世紀的作品。
聊了那么久的工作,咱們聊聊生活,我們都知道設計師的工作壓力非常大,那您會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去解壓?
我想我放松的方式和大多數朋友一樣,喜愛運動、閱讀和旅游。運動對我來說是一種減壓的方式,閱讀是一種生活的習慣,而旅游的對于我最大的意義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可以放空自己,緊張忙碌的生活節奏會使我的精神會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旅行則是可以像孩童般的“任性”和“放縱”自己,看遍有特色的民俗、民族建筑,用心去丈量每一條鄉村的小道。在旅行中結識有趣的朋友,接觸新鮮的事物,或是用相機記錄旅途中的一段奇妙的風景。最后我要講,其實我最大的放松是烹飪。這么說你可能會覺得和我的形象很不搭,因為大多數80后的“北京男孩”都不擅烹飪,其實我的第二職業是廚師,我喜歡嘗試所有我沒做過且在我看來很有難度的料理,在這過程是既充滿挑戰又極具新鮮感,讓你的專注度達到空前的統一,在這里你只享受著食材通過溫度變化一點一點釋放出來的香氣,從一些簡單的原料烹制成一道道精致的菜品,并且能同家人與好友們一同分享它。
非常感謝金楠老師為我們帶來的精彩分享,相信金老師豐富的行業經歷和深刻的工作心得定能給新人有所啟發,期待老師能產出更多的好作品,本期設計本人物專訪就到此結束了。
思考和交流可以構成一座橋梁,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用這種方式來分享一些所知所感,最后感謝美女編輯的精彩提問,期待與大家的下次見面,大家也可以到我的主頁進行交流:http://www.kebaojy.com/sjs/1541118/
設計本官方微信
掃描二維碼,即刻與本本親密互 動,還有更多美圖等你來看!
免責聲明:本網站部分內容由用戶自行上傳,如權利人發現存在誤傳其作品情形,請及時與本站聯系。
?2012-現在 shejiben.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