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設計理念是“大道至簡 直至無減”,請問這是怎樣理解的呢?
其實也沒有特別的理解,設計亦如生活,都是從有到無,從無到有的心理歷練過程。譬如設計最初,從無從下手,到不斷地做加法,后面又感覺豐富、豐滿便是較好。這是一個不斷的自我更替、自我優化、自我否定的過程,亦是一個蛻變的過程。亦如作畫,先從具象派走向抽象派,這便慢慢形成了“至減形減”。
您從業已經有15年的時間,曾設計過非常多優秀的家裝、工裝作品,您更傾向設計哪類作品呢,為什么?
不論作品性質如何,都是出自自己的手筆,筆下無廢章,設計作品亦是如此。相對來說,我會更傾向于公共空間。公共空間及商業空間,是更加考究的系統,客戶只是一個系統的交叉點,更多主動權會在總統籌手上。而我對于住宅空間的理解是,它必定以使用者需求為支點并在這以上做延續,使項目做的更加適合使用者。畢竟“物以喜為貴”,為了不辜負委托者的訴求,我會更傾向于整合、服務、優化及升華。
除了專業技能以外,您覺得作為一位住宅空間設計師,最需要具備的素質或能力是什么呢?
拋開專業屬性不談,那我認為設計師最應該具備的是“利他之心”,凡事站在利他的角度去考慮,這樣生活及工作都會做的很順然。不論工作和生活,做一個傾聽者都會更加討人喜愛,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伙伴,亦會有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和可以幫助自己的人。
人們對家的需求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您作為一名優秀的家裝設計師,是如何去延長設計的時效性呢?
“世事變遷,唯有愛不變”,不論時間多久,風格多樣,都不會改變對“家”的思念、想念。而我們從事設計創意者,時刻保持敏銳的前沿嗅覺與會被更替的警覺,這便都是正常思維,但唯有核心的理念不變,那便是給予空間“愛”。雖然人們的追求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人的心理也會隨著時間變得成熟,我相信,都不會去拒絕愛吧。先是別人愛,后是愛別人,愛自己,愛大眾。不斷的更替元素,在更替的元素里面注入永恒不變“愛”的理念,我相信這樣的設計會一直延續,直至無章。
設計之前,設計師和客戶都會進行溝通,聆聽客戶的聲音,您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設計師,想必在客戶溝通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可以分享一下您的心得嗎?
這個就仁者見智吧,拋開實踐經驗不談,我覺得能快速與客戶產生共鳴,便是上述說到的“利他”,不論是甲方還是客戶,深入挖掘客戶需求,解決客戶需求,高于客戶期望,直至客戶認可,這是一個自我的基本要求,亦是一個設計師的自我修養。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人們對美好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新的期待,您認為業主在室內設計上的需求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您在設計風格理念上,是否有哪些變化呢?
疫情對所有行業及事物應該都有一定的沖擊,這相信大家都有感觸。疫情下的生活使未來設計產生改變,首當其沖的便是健康,比如源材料的環保,后續的細菌滋生等健康環保問題;其次是功能的改變,譬如多功能的組合,疊合,在不同的場景下多樣交替;最后便是革新,這倒是給予我更多挑戰,比方說智能智慧辦公的結合,運動及休閑的結合。我覺得未來的室內設計會變化會得越來越科技。
在設計領域中,您最欣賞的設計師或者給您影響最大的設計師是誰呢?為什么?
每個人都會有偶像,都會有欣賞的人,雖然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改變,但是自己的初心是不變的。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便是香港設計師“梁錦華”老師,大約在10年前,自己也涉行未深,有幸聽到他分享,我對外界說他御用明星設計師倒無以為然,印象深刻的是他說不論如何,用心最貴,當你時刻在用心時,你感動的不止于甲方,更是你自己,不虧于己,便是對甲方的回饋。
您參加了很多的行業活動和賽事,請問您覺得青年設計師參加這些活動是否有助于他們個人能力的提升呢?
活動和賽事對我來說有不一樣的理解。活動,我理解為是一種分享,傳播的力量,你可以從中學到亦可以從中分享,獻上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助力于行業、社會更好的欣向;而賽事是一份對自己的檢驗,無高低之分,無獎位之爭,爭的是自己的突破,爭的是思想的差距、視野的拓展,這也是我一直自我約束自己和要求自己進步的一種激勵。我也經常跟我們團隊的伙伴說道,爭奇斗艷不止于百花齊放,更是于自我的成長,成長的路上總是孤獨,唯有自我攀山才能腳踩山巔。
設計本官方微信
掃描二維碼,即刻與本本親密互 動,還有更多美圖等你來看!
免責聲明:本網站部分內容由用戶自行上傳,如權利人發現存在誤傳其作品情形,請及時與本站聯系。
?2012-現在 shejiben.com,All Rights Reserved.